麻黄草有什么作用?
中医里有用麻黄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指出,麻黄具有“中焦除湿,风寒表症,诸节痛,风湿疹,泄泻”的作用功效。 历代古书对麻黄的作用记载大致如此。现代实验医学更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那么,麻黄究竟有何功效呢? 1、发汗解表(主要用于风寒感冒) 中医认为风寒感冒是由于外界的风寒之邪侵入体内导致的,而麻黄可以发散风寒,所以能够治疗风寒感冒。对于风寒所致的恶寒怕冷、全身关节肌肉酸痛、流鼻涕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2、宣肺平喘(主要用于肺气不宣引起的咳气喘促) 《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咳嗽并不单纯由肺部疾病引起,而是和其他脏腑关系密切的。《伤寒论》中也提到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气短,烦躁,发热恶寒者,脉称伏,反兼咳逆喘息不得卧者,亡阳故也……”这都说明了肺气虚或者感受风邪导致呼吸功能失常,出现咳喘的情况。而麻黄可以疏散肺经风热,又可以宣通肺气,是治疗咳喘的要药。无论是外感内伤还是痰湿留饮导致的咳喘,都可以使用麻黄来应对。
3、利水消肿(主要用于水肿、脚气肿痛) 《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麻黄能够主五脏气满,现在医家多认为,此处所讲的五脏之气满,是指水湿停滞中焦,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形成的腹胀腹痛。而水肿也是由于水湿停留,阳气被遏,不能运化水液,停聚而成。通过麻黄宣透气机,使湿散气行,则可以达到消水肿的目的。对脚气肿胀也有很好效果。
4、行气止痛(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 在《神农本草经》里,有一项记载与理气止痛有关——“主中风,伤寒头眩。”这里所说的“中风”和“伤寒”并不是指西医里的脑部感染,而是特指外感病初起阶段出现的头痛、头晕目眩等症状。这种症状的出现多是由于身体机能受到干扰,气机出现了阻塞不通造成的。而麻黄辛温发散,能够助阳化气,疏通肌表的邪气,因此可以有止痛的效果。对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经、闭经也有很好的缓解功效。
5、杀虫止痒(主要针对寄生虫感染的皮炎) 《本草衍义补遗》中提到,麻黄可治疥瘙。这里的“疥瘙”指的是疥虫感染皮肤所导致的皮肤病,也就是现在的疥疮。而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了麻黄对抗螨虫、艾滋病病毒、阴虱等有抑制作用。所以对于疥疮、顽癣等寄生虫或真菌感染类皮肤病有不错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虽说麻黄有着广泛的临床运用,但用药还是需要谨遵医嘱,切勿自己盲目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