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有什么作用?
1、平肝止痛 芍药甘、苦,微寒,归肝、脾经,常用于头痛眩晕,肝脾不和,疝气疼痛,经期腹痛。其平抑肝阳之效可用于缓解头晕目眩;肝脾不调导致的脘腹胀痛有疗效; 对于少腹两侧或小腹及腰骶部的隐痛、刺痛,可佐以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之品,以增强治疗效果。另外,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如出现肝区隐痛不适、乏力、头晕、食欲减退等症状,可用白芍药煎剂口服治疗。
2、养血调经 白芍味酸,性凉,有敛阴止泻之功,同时可以和血调经。对于阴虚发热、自汗、盗汗、热病口渴、吐血、鼻出血以及女性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均有良效。 用作止血药时,一般用量为3~9克,水煎或研末服。而用作补血药时,剂量宜稍大,10~15克。 对血管神经性头痛、胆道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等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服用白芍的时间最好在饭后3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减少胃肠道的不适反应。虽然白芍的药用价值丰富,但孕妇应慎用该药,以免对胎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平肝止痛
白芍苦、酸而微寒,入肝经。肝藏血,白芍养血敛阴以柔肝,且性收能缓肝之急迫,故为养血柔肝之要药。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常与石决明、生牡蛎、夏枯草等平肝潜阳药配伍;若治脘腹或四肢挛痛,胁痛,痛经等,可与甘草、柴胡等配伍。此外,还可用于肝旺脾虚之腹痛泄泻(肠鸣)而见两胁疼痛者,本品既补血柔肝,又能止泻,常配伍党参、白术、防风等。
养血敛阴
白芍苦、酸而微寒,入肝、脾经。血虚发热或阴虚发热之证,应补虚退热,治血虚发热,可与当归、黄芪等补血药配伍;治阴虚发热,可与地骨皮等益阴退虚热药配伍。白芍酸敛、苦泄,既能养血敛汗,又能清泄迫津外泄之虚火,为治疗阴虚盗汗之佳品,多与浮小麦、牡蛎等敛汗药同用。白芍具有养血敛阴之功,用治血虚或阴虚,筋脉失养之痉挛抽搐,手足瘈疭,宜与地黄、阿胶、龟板等养血滋阴药配伍。
清泻肝火
白芍苦、酸而微寒,入肝经。泻肝火而解肝郁,治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吐酸口苦,常配柴胡、吴茱萸、半夏等;若肝郁气滞,胸腹胁肋疼痛,可配伍香附、柴胡等行气止痛药。
敛疮生肌
白芍制炭能收敛止血,并有清热解毒之效,外用治溃疡不敛、湿疮流水、水火烫伤,可适量研末油调外用,或制成膏药外贴患处。
药理作用
解痉,镇痛;
抗菌,解热,抗炎,镇静;
保肝,降血脂,降血糖;
兴奋呼吸,抗过敏;
影响血液成分;
其他作用:抑制子宫收缩,扩张冠状动脉,升高白细胞,增强肌苷酸(IMP)和尿嘧啶(UMP)诱生肿瘤的效应,收缩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