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针灸有什么作用?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统称,它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和治疗方法之一。 针法是通过针刺的方法来刺激经络和穴位,达到治病保健目的;而灸法则是通过药物熏蒸、熨烫等方法刺激经络和穴位,以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两者相互配合,能激发人体机能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由于针灸治病的作用机理主要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所以它能够有效地防治多种慢性炎症性疾患。针灸还有抗衰老、抗疲劳、抗氧化、保护血液及心血管系统功能,以及改善记忆等功能。
现代研究证明,针灸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神经-体液因子,从而起到改善机体代谢,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还有良好的镇痛效果。 随着针灸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其治疗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已被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
无论是针还是灸都具有较为广泛的适应症,大多数慢性病都可用这两种方法来治疗。
不过要注意的是孕妇禁用灸法,小孩也不宜行针。
针灸一词,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针对人体一定的部位进行刺法的操作。灸法是把中药艾绒点燃后,熏灼人体的穴位。这两种方法,合称针灸疗法。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
近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针具和甲骨文表明,我国在公元前12世纪的殷商时代,人们就用热石烫刺人体的某些部位来治病。西周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已有用石针“决破出血”、“针灼”、“攻取”(即针刺取气)等不同方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人们已开始用“金铁之属为针”、“铜铁为刃”的金属针来代替石针。公元前5世纪成书的《黄帝内经》,对针灸理论和针刺方法等有专门的论述。到了元代,人们就创制了用金银制成粗细不同的“鍉针”、“圆利针”、“毫针”。明、清两代,人们又制成了形状各异的耳针,并制成皮肤针。灸法是在针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战国时期,人们将艾叶晒干捣成绒状,再将艾绒捏在针尖上烧,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导入人体,到西汉时期,人们已能直接将艾绒放在穴位上施灸,出现了直接灸法。东汉时代,发明了用竹罐、陶罐开展拔罐疗法;还创制了非针灸疗法:穴位敷贴法和硬物刺激法、指甲挤压法等,使灸法内容得以丰富发展。南北朝时期,开始使用神阙穴“雷火神针”(一种特殊的艾条)施灸和“太乙神针”(一种特制的大艾炷)直接施灸。明清两代,又发明了药捻灸、发泡灸等多钟新法。明清两代的“温针灸”、“温和灸”、“雀啄灸”、各种形状的“药艾”以及多钟药罐的出现,表明当时在灸法的应用上已相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