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有什么作用?

匡裕安匡裕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春联,起源于桃符(挂桃符)。《宋史》记载,宋朝末年,民间流行在门上悬挂桃符来驱鬼辟邪。这副写有“神茶”“郁垒”的二神名字的桃符,就是最初的春联。 后来,人们在桃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和改进,出现了现在的春联——用红纸书写,贴于门板上。

从汉代开始,春节就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到宋代更是成了“岁首”。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不过,在明代以前,春联并不叫春联,而是被称为“春帖”或“春联儿”。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春联才正式改名为“春联”并沿用至今。 除了作为节日装饰以外,春联还有个很重要的功能——“报平安”、“报吉祥”。

古人出行都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一出门可能就是几千里,所以“鸿雁传书”的故事也时有发生。人们通过在联语中表达某种愿望,再请人代笔传达给远行的亲人,这也算是古人们独特而富有创意的“快递”服务了。 除了“寄希望于明天”的意思之外,春联里其实还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知识呢!比如上面提到过的“神荼”“郁垒”二神,原本就是传说中的门神。而关于门神的来历,实际上与神话中的“尧舜禅让”有关。

相传,尧舜年老之后想把帝位让给贤德的大臣禹,但禹认为自己的德行远远不及尧舜,所以多次推辞,不肯接受。这时,尧舜就命令一位名叫“伯益”的人替自己向禹转达敬意,并在门户上画下了伯益的形象以表欢迎之意。至于这个伯益到底是何许人也,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外貌,只是说他“手抓野兔”,所以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门神形象,便是一位手持“挡箭牌”的神射手。

石丰铭石丰铭优质答主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这是春联的狭义概念。广义的春联应该包括春条和“福”字在内。所谓春条,可以说是对春联的辅助和延伸。春条一般分为单联和多联两种。多联春条往往分为“内春条”和“外春条”两类。“内春条”以“抬头见喜”、“出入平安”、“宜入新年,万事如意”、“上顺下孝,家道兴隆”等内容为主,分别贴于房屋的门框内和内房门及窗户上。“外春条”以“出门见喜”、“抬头见喜”、“出入平安”、“待客迎宾”等内容为主,分别贴于大院门、大堂屋门、前甬门上及院内各房的外大门和窗户上。

农村有的直接把“福”字、春条刷在大门上。如:门中间书一斗大的“福”字,两边写上“春平安”,“喜盈”,或“出入平安”,下边写上“百事如意”或“百福永臻”。这是过去中国农村非常普遍和富有特色的春条形式,至今还有部分地区沿用。单联春条主要用于装饰室内屋门、窗户和柜箱。如“一年四季行好运,五福临门事事兴”、“招财进宝”、“招财童子”,分别张贴在内屋房门上,窗子上写上“招风进宝”,柜箱上写上“黄金满柜”、“衣帽生辉”等字样。春联的是由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经过当时省会所在地淮安的河下镇,为一户家户主写了一副春联:“调雨为酥,飘风为尘,诗酒联欢,粮足衣足;落槐飞絮,收果收花,勤劳致富,家兴国兴”。我国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老舍也曾为一户农村人家写过春联“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棚屋门上。春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是对联的演变,形式是对联的格式规范: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春联的由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国。历史上第一对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春联在当时只是以题词的形式出现,由著名词人章义题写。而春联的普及则在宋代。宋代沿袭了五代春联的余风。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武林旧事》也有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然于春时(立春、春节),贴桃符,书朔神尉姓名。宋代春联仍用朱砂写在桃符上,联文多为镇恶辟邪,祈福求安的吉祥句。

春联的广泛应用是在明代。公元1461年(明宪宗成化六年),帝令春联,每年除夕前由日讲官撰进。从此,春联的使用更加普通了,由宫廷走向了民间,使用的内容更是千变万化。春联演变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不用桃板,而改用红纸,这源于明朝开国皇帝朱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