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的药有哪些副作用?
过敏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全球大约有30%的人群患有各类过敏性疾病,我国约有20%~30%的人口患过敏性疾病[1]。 过敏原是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分为吸入性过敏原、食入性过敏原、接触性过敏原和药物性过敏原等4类。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及空气质量的下降,吸入性过敏原在我国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水平的进步,抗生素的滥用也是导致食物变态反应(food allergy)发病率提高的因素,而儿童因先天免疫不成熟,对异体蛋白的耐受力较差,更易发生食物过敏。
目前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效果最确切的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抗过敏药大致可以分为7类,即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多胺类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氧化自由基和抗炎症介质药以及鼻用喷雾剂。这些药物的临床作用机制不同,在防治过敏原引起的呼吸道黏膜炎症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抗过敏药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组织胺H1受体拮抗剂 主要包括苯海拉明、多塞平、异丙嗪和氯苯那敏等,通过拮抗H1受体而发挥阻断组胺生理效应的作用,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抗过敏药。其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乏力、头晕、头痛、口干、胃肠道不适等,大剂量或长时间使用可导致急性中毒,出现昏迷、惊厥甚至死亡。 此类药品为处方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多胺类抗组胺药 多胺类抗组胺药主要包括苯哌醇胺、多西胺醇、非索非那丁和多潘立酮等。苯哌醇胺口服吸收迅速,血清浓度高,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多西胺醇具有长效的优势,一日服用一次即可;非索非那丁不仅对IgE介导的过敏性炎症有抑制效果,而且对呼吸道的上皮腺体也有保护作用,是治疗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有效药物;多潘立酮通过对胃肠粘膜下壁多巴胺能神经元刺激而起作用,对组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乙酰胆碱等均具拮抗作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胃肠道蠕动减慢者有效,应严格遵医嘱服用。
上述药物的副作用均较轻微,患者可以耐受。但需要注意的是,孕妇禁用苯哌醇胺和多西胺醇,哺乳期妇女也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