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韦验韦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麦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型如麦粒,味甘、微苦而性凉,故名“麦冬”,是传统中药之一。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认为:“此草冬月叶始生,故曰‘麦冬’。”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得更详尽:“麦冬茎圆直,有节,绿色,光润。叶似麻禾,无芒尖。花白,微红紫色,有紫晕。结子如芋,有壳肉须。根状如蒜,白色,有须。”并指出,“今人以蜜拌蒸者,名‘蜜蒸麦冬’,治肺阴虚劳热。” 中医古籍中还记载了麦冬的别名较多,如京麦冬、浙北沙参、寸冬、淮麦冬、徐长卿等,这些名字的叫法一直使用至今。除中成药外,目前市面上的麦冬,还有野生和人工种植两种。以浙江产的原生态中药材为例,一般分为“怀庆府(今河南焦作)麦冬”和“杭州麦冬”,区别在于产地不同,前者指古怀庆府(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所产的麦冬,后者则指杭州所产的麦冬。 从药用价值来看,两者其实各有千秋。怀庆府麦冬味甘微苦,主要归心、肺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适用于冠心病、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糖尿病等疾病;杭州种麦冬味甘,主要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对干咳痰少、咽喉干燥、口渴心烦等有比较好的疗效。

关于麦冬的药用部位,也有“全草”和“根”之分。以前者的药用部位为例,根据清代吴仪洛等写的《本草备要》中的记载,“凡药分全用,去净泥垢,晒干为度。或蜜炙、酒炙,各随方制。”这里所谓的“分全用”即现今所说的一药多用之意思,将整个药材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于不同的病症,而且加工工序也十分讲究。古人用药也是非常考究的。不过,现代的药物学研究并未发现麦冬的全株有毒,因此可以放心使用。但要注意,本品含有黏液质,若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腹泻。

作为药食同源的补益中药材,历代古书对麦冬的用法都有详细记载,如唐代食医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载:“主心病烦躁。”宋代王灼所著的《席上腐谈》中也记载:“治虚劳。”至明代,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诸菌蕈,忌油腻荤腥,惟此(指麦冬)独不用,良有深意。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若厚味积腻,邪阻中焦,胃气不和,不能消化,饮食停滞,生湿热疮疖之症也。惟此清淡,专补心经,心主血脉,又主神明。”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仅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还摸索出很多用药经验,而这些宝贵的财富,正是我们在今天研究和学习传统中医药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红馨雨红馨雨优质答主

麦冬的功效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少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癌症患者放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麦冬的应用

1、用于热病伤阴,咽干烦渴,及阴虚痨嗽、久咳咽痛等证。本品上清肺热而润其燥,又能养阴生津除烦。治热病伤阴,肺胃津伤之咽干烦渴,常配沙参、生地、玉竹等以增强疗效;如热邪未尽,可配石膏、知母等清热生津药;若属肺虚火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咽之不利者,可配伍川贝母、桑白皮等,如麦冬汤。

2、用于肝肾阴虚,潮热盗汗,热伤阴血,心烦不眠等证。本品清心除烦,并能养阴润燥。对肝肾阴虚,相火妄动之潮热盗汗者,适合配黄柏、生地黄以滋阴降火;对热病之后或劳心过度,阴血耗伤,虚火内扰,失眠多梦者,常配生地黄、柏子仁、五味子等药,如天王补心丹。治疗热伤肺肾阴分而致咳血、吐血等证,可配阿胶、生地黄、仙鹤草等药,如清燥救肺汤。

3、用于阴血亏少,肠燥便秘。本品滋养阴液,润肠通便,治阴血亏少,肠失濡润所致的肠燥便秘,可配生地、玄参、当归等药,如五汁安中饮。

4、用于心阴不足,心气不畅,气机阻滞而致胸痛者。单用大量本品冲服,如麦冬散。或研末吞服,每服10~15克。

麦冬与其他药物配伍还可用于温热病后期阴虚津少,或杂病之肺胃阴伤,或心阴不足等证。

麦冬的使用注意

本品清润,故风寒表邪未解,内有痰饮湿邪滞留者忌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