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刺有什么作用?
【药名】皂荚刺 【别名】皂角针、皂角钉、皂角剌、皂针、皂角刺、皂荚刺(《本草衍义》),皂角条(《滇南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成熟棘刺。[1] 秋季采收,晒干或阴干;也可鲜用。主产于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性状】长5~6cm,直径4~7mm。表面紫棕色至黑褐色,光滑而有光泽,基部稍宽,顶端尖细。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滑,呈颗粒状层纹。气微,味淡。 以色紫褐、完整、有光泽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等省区。辽宁(朝阳)亦产。主要品种有翅果皂荚(原变种)、短柄皂荚(原变种)和光果皂荚(新变种)3种。
①翅果皂荚(原变种) 嫩枝黄绿色,无毛。叶互生,纸质,卵形,长8~10cm,宽5~6.5cm,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不规则细锯齿,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星状绒毛,脉上尤甚;叶柄细弱,长2.5~3cm。总状花序腋生,密而被柔毛;花萼钟状,5裂片,两面被绒毛;花瓣5片,呈扇形,紫色;雄蕊10枚,着生于花盘边缘;雌蕊1枚,子房倒圆锥形,3室,花柱弯曲,柱头2个。蒴果椭圆形,淡黄色。种子扁圆形,棕黑色。花期3~5月,果期6一9月。 ②短柄皂荚(原变种) 与翅果皂荚(原变种)的形态相似,但其嫩枝暗红色,嫩叶背面及叶轴均密被灰白色短柔毛。
③光果皂荚(新变种) 嫩枝黄绿色,具纵棱,无毛。叶狭卵形,长10~15cm,宽5~8cm,先端渐尖或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圆形。叶面中脉及两侧网脉均隆起。叶柄长3~5cm。总状花序腋生,较稀疏;花萼钟状,外面被短柔毛;花瓣5片,呈扇形,浅紫色;雄蕊10枚,着生在花盘边缘;雌蕊1枚,花柱线形,柱头2个,分离或微合。果实近球形,具短梗,顶端凹入。种子径约3mm。花期3~5月,果期6—9月。 本植物在栽培状态下,可高达5m左右。茎圆柱形,有纵沟和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15枚,椭圆形或卵形,长3.5~6cm,宽2.5~4cm,先端钝圆,有时微凹,基部圆形或略钝,全缘或有疏齿,膜质或薄革质,上面无毛,下面被星状柔毛;叶柄长约2cm。总状花序顶生或对生于叶腋;花两性,萼钟状,5裂片,外被星状柔毛;花瓣5片,呈扇状倒卵形,粉红色;雄蕊10枚,着生于萼筒中部;雌蕊1枚,子房倒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