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中药有麻醉作用?

谢川谢川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要麻醉,先中药! 要解表,先麻黄; 若要发汗,生姜还须加附子; 若要镇静安神,当归、酸枣仁必不可少; 若要止泻,那茯苓、白术最好不过; 若要化痰止咳,枇杷叶、紫苏子才是首选; 若要利尿利胆,那车前草、茵陈蒿无疑是上上之选; 若要活血祛瘀,丹参、川芎可是当仁不让; 若要祛湿,苍术、泽泻正合适; 若要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紫苏子、麻黄必然要在行之列... 这都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内容,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一部分。

你问的“什么样的中药具有麻醉作用”这个问题比较广泛,我姑且以常用的麻醉药品为参考标准来回答一下(注:这些药物多为辛热之品,故多用于表证): 麻黄:作为辛温解表之翘楚,其发散风寒的作用可谓是毋庸置疑,《本草经》称其“主中风,伤寒头痛身疼”。麻黄还有一定的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1-3],而临床上常用其来治疗哮喘。当然,麻黄也有副作用,如过量使用或者长期使用可导致低血钾与醛固酮增多症,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失眠甚至昏迷等不良反应。故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避免长期服用。

羌活:这味药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属散寒通络止痛药,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对风湿痹病、神经痛等病症有一定的疗效,常配麻黄、防风同用——《本草汇言》称羌活“散表寒,发汗之力最胜”。但注意体质虚者禁用,因其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呼吸急促,血压上升等。

细辛:这味药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属解表散寒药,其发散风寒的作用显著,《本草经》称其“主治中风,伤寒,头疼,齿痛,颈项强直,背恶风,手足疼痛……;”现代药理证明其还具有镇痛、抗炎、抗过敏等作用[4]。但是,细辛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故不可过量或久服,以防中毒。

藁本:这味药比较少见,属芳香开窍,疏散风邪,清利头目的药物。对于感冒所致的头疼昏重、目眩耳鸣等有较好的效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主中风,头痛,目眩……明目”。而且,该药无明显降压作用,对正常人的血压也无影响,故可放心使用。

艾叶:这味药大家就更熟悉了,属于药食同源的药材之一,其功效主要是止血、散寒止痛、消炎止痒、回阳救逆。可用于吐血、便血、崩漏、痛经、心烦易怒、皮肤瘙痒、阴囊湿疹等症状。《名医别录》中载,艾叶“通经络,除风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艾叶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乙酸乙酯、柠檬烯、月桂烯等,具有杀菌抗病毒、镇静镇痛、扩张血管、抗突变、免疫调节等功效[5]。但是阴虚火旺及实热证者慎用此药。

隆柏旭隆柏旭优质答主

中药中有麻醉作用的有蟾酥、野烟草、曼陀罗、川乌、洋金花、断肠草、火草烟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麻醉应由专业的中医在临床中指导应用,普通民众不建议盲目服用麻醉类中药,以免中毒,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

1、蟾酥

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分泌液,一般夏季6~8月是蟾酥的最佳采收期。中医多用其为散、丸、片剂内服。外用一般是研末用或贴用。内服每次0.015~0.03g,绝不可过量服用,不可长久服用,孕妇也应忌服。

2、野烟草

野烟草属茄科落葵薯属的一年生草本,全草可入药。野烟草全草被白绒毛,有臭气;叶互生,心状卵形,有5~7波状齿,叶面疏被白绒毛;花腋生,总状花序,蒴果卵形。

3、曼陀罗

曼佗罗为茄科曼佗罗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属茄科,曼陀罗属。别名曼珠勒伽、曼陀罗花、山茄子花、洋金花、枫茄花、凤茄花、寒茄花、儿菜花、枫桃子花、刺核桃子花、万桃花、木唐老花、醉仙桃、珍珠莲、三秋柳、风茄儿、洋金花、山茄子。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较耐旱,不耐水涝。生长期适温25~35℃,冬季温度不低于5℃。越冬温度14℃左右,地下块茎耐寒性较强。

4、川乌

川乌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母根,生川乌有毒,制川乌无毒,有毒成分主要是生物碱。

5、洋金花

洋金花是茄科曼陀罗的一种,中药用其干燥的花入药,主产于河北、山东、河南等地,6-7月份果实未成熟前采收,晒干,生用或炮制后用。洋金花有毒,不宜长期服用,其毒性成分与曼陀罗相似。《广西中草药》中记有:成人服用1-3克,出现轻度中毒症状,表现为口干、瞳孔扩大、心悸;服用5克以上出现严重中毒症状,表现为言语不清、排尿困难,甚至昏迷、惊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