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作用是什么?

奚才鹳奚才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秦时,“墨”书写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松烟”。所谓“松烟”就是松树烧成的烟炱(tāi)。将木屑等易燃物放在火上直接燃烧,使其完全碳化形成的黑色粉末就是烟炱。 《墨子-兼爱》中有提到制作墨的方法:“取松烟、炭末,罗之,调以胶。”这里的“罗”就是过滤的意思,说明古人用粗筛将烟炱与杂质分离。然后,将调好的墨料放置在竹片上,进炉烤干即成墨块了。 而制作“墨棒”的工序更为复杂。要事先将烟炱与香料研磨成细末状,用胶水调成浆糊般的状态,而后放进模具中,做成一个个形状不同的墨棒。待晾干后取出,便成了书斋用的墨棒了。 除了松烟外,先秦时期还有一种被称为“漆烟”的墨料,是以生漆为原材料加工而成。由于成本昂贵,一般多用于贵族间交往礼物或刻符记事使用,很少用于书籍文献的抄写。

到了汉代,出现了人工制墨。由于当时纸的造价较为昂贵且易于破损,所以文人大多还是选用竹简来抄写典籍。而做工粗糙的手工墨无法适应大量抄写的需要,于是人们就想出了用油提墨的方法来改良。在墨块中加入香油,并用各种颜料进行调色,最后制成的墨块既柔韧又光滑,还便于清洗。这样的墨块不仅适用于毛笔书写,甚至还可用作雕刻印章。 随着造纸术的问世和纸张的大规模制造,墨的使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汉代开始,墨的制作由士族阶层推向平民百姓。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墨工艺已相当成熟。此时出现的“墨锭”,呈扁圆形,中间有孔,表面光滑,并有纹饰;而调墨所用的香料也越发丰富起来。 隋唐以后,墨的制作愈加讲究。除添加香料外,有的墨中还掺有珍珠粉、白云灰等成分。同时,由于纸的生产和印制技术的进步,墨的使用也开始多样化。文人士大夫在题诗作画时使用的“书画墨”,用来染纸做装饰的“妆墨”,以及专门用作印刷的“印墨”等等纷纷出现。

厉其修厉其修优质答主

中国画用墨的原理与中国书法用墨的原理是相同的。在运笔的过程中,笔毫着墨、着纸的浓淡干湿程度变化是造成墨色虚实、轻重、厚薄、雅俗等区别的关键所在。中国画用墨法可以简化概括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大色阶,分别对应绘画时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要求。五个色阶的深浅和浓淡变化都是以水为媒介在砚中进行研磨调节出来的,调节时水分的多寡决定了墨色的枯湿程度。在宣纸上着墨,由于宣纸具有相当的吸水性和毛细渗透性,使我们在笔法和墨法的表现方面获得了极大的发挥空间。笔与纸的巧妙结合再加上对墨色浓淡干湿枯的运用,使中国画具有了无穷的韵味。

1、焦:干枯的浓墨称为“焦”,在绘画中往往被用来表现轮廓、枝干、山石的结构,具有很强的力度和质感。用笔着色宜重、宜缓,笔内含水量要少。用笔不宜过疾,疾则线易碎;也不宜过重,重则线易粗。焦墨的行笔过程一般不宜出现明显的水迹。画焦墨须用磨好的纯墨,切不可用宿墨,不然笔墨着纸便会出现花、散现象,墨色也不能达到浓黑的效果。

2、浓:用浓墨着纸,画出的点或线称“浓墨”、“重墨”,在作品中作为线条或色彩的中轴心和重心部分。浓墨由于浓浊度比较大,含水量比淡墨要少。在着纸过程中容易控制,而且在着色过程中的渗透性和渗化的张力较小,行笔时可以粗重,墨韵感明显,墨色显得黑润华滋。

3、淡:浅于浓墨而重于清水的色素浓度为淡墨色。淡墨一般是在浓墨的基础上加清水研磨而得,含水量大,着纸后极易渗透扩散,使所画线条、色块具有淋漓滋润的虚幻效果。由于淡墨的色素比较轻,渗透性强,其行笔过程以缓为佳,笔间含水量也不宜过多,多则易淌出线外或渗化过度,成墨污之病。一般画淡墨不宜反复皴擦,以免将色滞于纸上。淡墨的行笔过程可以出现明显的水迹,有淡墨滋润透明之感。淡墨着纸,笔墨着色宜轻,不宜重。

4、清:清墨就是指在磨好的浓墨中加入大量的清水稀释后所形成的较接近于水的清浅墨色。着纸后极易渗透扩散,所画线条、色块具有淋漓滋润的虚幻和流动感。行笔最好以缓为佳,笔间含水量不宜过多,多则易淌出线外或渗化过度。一般画清墨不宜反复皴擦,以免将色滞于纸上。

5、破:破墨法是积墨法的延伸,是在第一次着墨未干之时着第二次墨,打破第一次用墨的轮廓和墨色的均匀感,造成新的生辣效果,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和渗透感。破墨法包括以浓破淡和以淡破浓。以浓破淡是先着淡墨,俟将干未干时以浓墨破之;以淡破浓是先着浓墨,俟将干未干时以淡墨破之。

墨色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作品的优劣,常常决定于墨色的优劣。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对于笔与墨、墨与水以及水与色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作反复的研习并熟悉掌握。笔墨、宣纸、水和颜料是绘制中国画必备的工具。笔和墨的使用效果往往直接决定着画面的成败。笔分硬毫、软毫和兼毫三种,一般作工笔画常用硬毫和兼毫。墨有油烟墨、松烟墨、彩烟墨和汁膏墨之分,一般以油烟最为常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