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促有什么作用?
在自然周期中,排卵前雌二醇(E2)水平达到峰值时,卵泡膜细胞能够产生少量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这一时的hCG水平可能会刺激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促进卵子的释放;而在受精后第3~4天,滋养层细胞开始产生并释放HCG,孕酮(P4)在受精后第6天由胎盘绒毛膜合成,黄体细胞也能合成和分泌P4. 这时期血清中的HCG量增加迅速,每天增幅可达60%,1周左右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孕3个月末降到最低,然后开始回升,5个月时接近高峰,以后继续缓慢上升,至孕晚期与峰值相当 而注射用绒促性激素的作用就在于: 提前激活卵泡成熟,增加卵巢雌激素的生成,促使子宫内膜增生; 在妊娠早期有助于胚胎着床、发育; 此外还有减少子宫收缩,预防流产的作用 至于使用剂量以及注意事项,因各地购买途径不同,可咨询医生或查看说明书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即hCG,分子量约为36700D,由α和β二聚体糖蛋白组成,二者由二硫键紧密结合,在胎盘的滋养细胞内合成和分泌,分娩后停止分泌。妊娠期间,母体血清中hCG含量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第一峰在妊娠8~10周,第二峰在30~32周。主要功能:
刺激月经黄体继续发育为妊娠黄体,维持早期妊娠过程,使妊娠顺利进行。
抑制女方免疫系统,使胚胎着床后,不被母体的组织相抗原识别而排斥。从第8周开始,胎盘代替妊娠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则开始逐渐下降。到妊娠第18-20周,降至低峰,此后继续缓慢下降,至分娩时保持较低水平。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半衰期为30-35小时,可经肝、肾排泄。在妊娠期,正常非孕妇血清中此激素浓度<5μg/ml,正常孕妇血清浓度为22-22000μg/ml。临床用于早期妊娠诊断(尿液、血清),滋养细胞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近年来采用基因工程生产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临床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