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疗有什么作用?
在急性炎症期,如风湿热、急性痛风等,可用冰水浴或冰袋局部冷敷;也可用冷水浴法(即让患者浸泡在15℃左右的凉水中3~5分钟,反复进行),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性反应及肿胀程度;对慢性病变,尤其是功能方面的疾患,则不宜用冷疗法。 此外还有冷热水交替浴法,以及用毛巾蘸取冷水,轮流涂抹四肢,直到皮肤发红发热为止,然后再用热水冲洗,这样可增强血管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预防感冒及其它疾病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心脏和肝脏病、严重高血压、低血压、重度贫血、恶性肿瘤病人均不宜用冷浴。婴儿、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不宜用冷水洗浴。
总之,冷水浴虽能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否则会事与愿违。
使局部温度下降。各种冷疗方法均可降低体温或使体温下降至一定程度。如在头部放置冰袋,头部温度可降至15~30℃。体温的降低持续时间长短则取决于制冷剂的性能及机体产热情况。用250g冰帽,头部温度可降低30分钟。但当制冷剂全部为机体融化吸收或挥发后,机体产热超过散热时,体温便逐渐回升。如果冷疗对象产热少,则体温下降后维持时间较长,如用冬眠低温疗法,体温下降后可维持8小时之久。
使局部血管收缩,控制毛细血管出血。 冷敷或湿敷患处,能使细、小动脉收缩,使开放的毛细血管网减少,减少其出血量,同时减慢血液流出速度、提高血粘度,而有利于血液凝固,有利于止血目的的实现。
减慢局部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细胞的休眠力。因细胞代谢速度与温度有一定关系,37℃是人体细胞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温度。当温度降低时,代谢受到抑制。如脑组织温度降低1.7℃,脑细胞代谢率降低7.4%。因此,对于某些损伤或局部炎症能起到减轻局部组织的肿胀、充血等炎症反应。同时,减少细胞物质代谢的耗氧量,降低组织的耗氧量,有利于组织缺氧的预防及恢复。
通过血管的收缩与扩张反应,使血液循环得到调节。当冷疗施于身体浅表组织时,引起细、小动脉收缩,使血液回流减少。当冷疗施于体表深层组织时,因温度传导到动脉及静脉末稍,使动、静脉收缩,回流减少,同时血液从血液少的浅表组织转向深部的肌肉和内脏器官,使心、肺以及肾脏等器官的血流量增多。由于回心血量增多,故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使心率反射性的增加。因此,冷疗后常出现心率和血压的双向变化。
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人的整个神经系统对低温的反应较复杂,中枢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或过份减弱都可能由于冷、热的异种刺激而改变。如降低脑温能降低脑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起到镇静和降低基础代谢的作用。由于基础代谢的降低和耗氧量的减少减少了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对血管内血液的依赖,减低了血管内血液所担负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负担",使血管舒缩系统得到较好调理。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得到改善。
综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冷疗通过低温刺激,使血管扩张与收缩反应及神经系统调节功得到调节。
在使用冷疗的过程中,还发现有缓解痉挛、镇痛和镇静作用,这一点在缓解月经痛及缓解其他内脏引起的绞痛等作用中尤为突出。此外,在冬泳、冷水浴及蜡疗中使用冷水温差进行治疗时,对某些消化系统(胃、肠、肝、胆)的疾病、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以及某些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如失眠、抑郁症、神经衰弱等,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