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有什么作用?
1、诊断疾病 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生病,以及患的是什么病。 如血常规检查能够对血液系统中的细胞数量及性质做出判断,从而判断是否有贫血、感染等。
2、确定发病原因 对于某些难以找到明确病因的疾病,通过检测可以帮助寻找潜在的病因。 如基因检测到某致病基因的突变情况,为某些遗传病提供明确的“罪责”。而病原检测则能查明传染病的“真凶”。
3、监测疾病发展过程 通过反复的检测,了解病情的发展变化,或观察用药效果,评估预后。 如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可以辅助评估肿瘤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和转移情况;而血糖、血脂、尿酸的水平则反映糖尿病、高脂血症或者痛风的严重程度....
4、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检测结果,结合病人的症状等,医生们会共同探讨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如对于肿瘤患者,有时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甚至是分子检测来寻找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是放化疗还是靶向前沿药物,或者是介入治疗、生物治疗等等…… 当然,除了实验室检测外,还有影像诊断、病理诊断等协助诊断。但是所有的项目都少不了标本的“检测”。
检验医学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检验结果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直接对接临床诊疗;“启下”则是将病人已有的疾病状况告知医生,为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鉴别良、恶性肿瘤:如乳腺肿块的针吸涂片细胞学检查。二、判断肿瘤的组织来源:如痰涂片细胞学检查,发现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特征即可断为鳞癌。三、判定肿瘤的组织分型:如鳞癌、腺癌、纤维肉瘤、横纹肌肉瘤等,往往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查细胞的超微结构才能最后确定。四、判定肿瘤的病理学特点:如胃腺癌细胞核深染、异型性明显,提示肿瘤细胞恶性度高、预后差。
1、与形态学检查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疑难病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如胃肠间质瘤需靠免疫组化表达KIT或DOG1才能诊断;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和腺癌的区别,可用甲状腺球蛋白鉴别肿瘤来源,用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区别神经内分泌来源,用CD117和desimin区别间叶来源,用cea和Ki-67确定腺癌的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临床工作中有时需结合多种免疫组化指标确定病理诊断。
2、提示预后:一些细胞增生、分化、凋亡基因的表达与预后相关。如CD34、Ki-67的表达与胃肠道肿瘤的恶性程度及预后相关;雄激素受体(AR)阳性表达、AR表达降低与前列腺癌的预后不良相关等。
药物基因组学基因的表达与变异情况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及靶点的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如乳腺癌患者ER、PR、HER-2表达情况指导内分泌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