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吃多的副作用?
维生素K又称凝血维生素,是促进凝血酶原形成和血液凝固的重要营养素;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作用于血小板、凝血因子Ⅱ(FⅡ)和凝血因子Ⅶ(FⅦ)而实现的。 目前已发现的有20多种,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二烯丙基二硫化物(ADDS)、阿魏酸酯(FA)及香豆素等3类。其中ADDS和香豆素类与临床关系密切。
一、ADDS类 包括甲萘醌、乙萘醌、异硫氰酸酯等。这类维生素对蛋白质有强烈的激化作用,能抑制肝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阻止肝中V K 的灭活而达到增加血液中维生素K浓度的作用。但此类药物口服吸收差,且经肝脏代谢,消除缓慢,服用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都可能引起中毒反应。
1.过敏反应 有过敏体质者大剂量服用维生素K,可发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现象,表现为头晕、头痛、呕吐、腹泻、全身乏力、寒战、发热、口腔糜烂、咳嗽、咳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重者可出现血压下降、昏迷甚至死亡。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药,积极对症处理。
2.胃肠道反应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3.肾损害 可出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4.其他 还可出现精神错乱、头晕、头痛、易激动、烦躁不安、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幻觉、言语及行动错乱、睡眠障碍、全身肌肉疼痛、关节痛及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
二、香豆素类 包括香豆素、呋喃香豆素、茴香醚等。这些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可引起出血时间延长,但对人类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较少应用,如有必要使用也应监测患者的出血时间及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