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有什么作用?

汤子鸿汤子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个人认为,把不熟悉的典故写进作文里,有如下效果: 一是使文章富有文采;二是加深读者对文字的理解与感触;三是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厚度(这里“厚”不是指字数,而是意义的价值量)四是引起读者的共鸣或者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

而写出精彩的典故则需注重以下几点:

第一是了解故事梗概。这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查阅文献资料,在泛读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即可。

第二是选择适合的典故。一个恰当的典故就如同一个得体的衣服,能很好地突出你的主题思想。

第三是合理地运用典故。不要为了用典而去用典。恰当的使用才能发挥典故的最佳效用。

那么怎样才算得当呢?我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不违背主旨;二是不离题目要求;三是前后文句要和谐自然。如果能在行文中根据需要适时地、自然地引用古诗文,那么你的运用就很得体了。

当然,运用时需注意这样几点:

1.注意时空的转换,切勿割裂古今;2.注意内容的衔接,避免支离破碎;3.注意语义的连贯,切忌语焉不详;4.注意语境的和谐,切忌牛头不对马嘴。

丰树娜丰树娜优质答主

第一,它使说话人能用少量的字句,表达大量的意思。凡是习用的典故,因人人皆知,使用时就无须详细展开;同时典故本身又具有完整的意义,说话人可借它唤起听众的感情和想象,从而制造某种特定的气氛和效果。“三秋九月,奉教一堂,见诸君之秀整,作紫阳之好会”,寥寥十八个字,就把时间和地点,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及课堂上的情景和教学目的都交代清楚了,这全是得力于典故的运用。

第二,它使说话人避免犯某些禁忌,委婉曲折地表述某些不便明言的意思。刘大櫆说:“凡文,笔不困势,而意不穷乎辞者,得于引而不发,欲露不露。”这里所说的“引而不发,欲露不露”,便是以含蓄的方式表达难以明言或不必明言的意思。例如说别人老迈,说“将逾悬车之年”(悬车,代指退休);说自己老迈,说“行将致仕”(致仕,退休)。又如,“愿以马革裹尸,继武先登”、“但愿枕戈待旦,不觉漏尽鸡鸣”(语见《马二先生游乡试》),句中两个典故分别指代战争与黎明,这是不便明言的,因为科场如战场,士子应试,犹如武士作战;而金鸡唱晓,则标志着考试结束,这都有触“痒”(“痒”与“榜”谐音,指“发榜”,即揭晓)。当然,典故在运用时,也有直来直去,显见用意的,如“愿诸生诵其文而通其意,循循乎进德之方,孜孜乎希圣之志,学不期于为儒,而儒业自出;功不施于立报,而报功有在”,通篇都是勉励、勖奖之词,毫无隐晦曲折之处,因为这正是这篇童子入学时训诲辞(相当于今天的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施教者直接要说的话。

第三,典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采的作用,使文章增添了光色。因为典故大都富有形象性,而且许多典故都是前人精心制作出来的。例如“秋水芙蓉”(《滕王阁序》),这一典故就比“清秀的人”这类抽象的表述更具体更形象,它以水边的花代指人,使人感到清丽鲜润,如见其人。又如“请用短兵,并作一扫”(《马二先生游乡试》)中的典故“短兵相接,毕其功于一役”(见《汉晋春秋》),它以两军接战,歼灭敌军来比喻考官用八股文格杀士子,非常生动而又辛辣。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