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有什么作用?
1.输送血液,氧气和营养物质到全身 2.排除血液中的废物(如二氧化碳) 3.调节温度。正常体温为36-37℃(比重要考虑出汗等因素造成的变化) 4.保护器官免受外伤。血管能充分扩张以容纳足够的血液。它们还具有收缩性,可以在受到压力时避免破损,并在压力消除后恢复初始状态。
5.抵抗病毒感染。血管具有识别和清除侵入的微生物并阻止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首先,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同时,由于毛细血管极其细小,只有电镜下才能观察到,在正常状态下,其本身几乎不显影,只有在病变的情况下才被观察到。当发现毛细血管显像异常时,常提示有病理情况存在。
其次,显微镜下的微血管结构清晰、线条柔和、密度均匀,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则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如炎症可使微血管壁透明性增加,脂肪栓塞时可使微血管出现凝块等。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病也可累及微血管,导致其密度和轮廓发生变化,但此类疾病往往伴有全身症状,而局部皮肤、黏膜表现常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需要仔细分析判断。 最后,微血管造影可直观显示微血管的影像,是诊断微循环障碍最可靠的方法。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等方法可以显示血液流动的方向和速度,而利用红外光线的穿透能力可以显示出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的含量以及氧饱和度水平,从而对不同部位的缺氧情况作出评价。
血管遍布我们的全身,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供水的管道系统,为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把细胞代谢后的代谢产物和废物运走。血管分动脉和静脉,我们人体的心脏相当于一个强大的动力泵,心脏收缩时把动脉血挤压到动脉腔内,使动脉内形成高压,推动动脉血沿血管壁向远端,也就是向身体的各个部位方向流动。动脉血沿着动脉管腔流动时,由于血管壁的弹性,使管腔保持一个持续的收缩状态,使动脉血持续向远端流动,源源不断地为身体的各部位供血。当动脉血流动到小动脉、微动脉,部分微动脉会形成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是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氧和营养物质从这里渗透到细胞内,细胞代谢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通过毛细血管上皮细胞渗透到毛细血管内。同理,静脉血沿管壁向心脏流动,由于人体处在重力场内,静脉血回流,尤其是下肢的静脉血回流,主要靠肌肉收缩挤压静脉腔和正常呼吸时的负压,以及静脉内的瓣膜防血液倒流,当静脉血流回心脏后,心脏再次收缩将新的动脉血射向主动脉,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
人体内的水按照70%-90%的液体成分计算,大概有40升左右的水,循环在血管内,每分钟有心脏泵出5-7升的血液,人体全身的血管总长度有近10万公里,可绕地球赤道两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