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多巴胺作用?
这个问题太专业了,让我这个学药的学生有些懵。
首先,多巴胺(DA)是去甲肾上腺素(NA)的类似物;二者都是儿茶酚胺类激素,对肾、血管、胰和肝有生理活性。 其中,DA能激活腺苷酸激酶,使蛋白激酶激活,从而促进细胞核内的基因表达,产生相应的蛋白质合成,进而发挥其生理功能;而NA的直接效应分子受体是Na+通道,通过影响离子流量来发挥作用。所以,从作用机制上看,两者是相互协调起作用的。
其次,临床上使用的小剂量的DA是盐酸多塞平,属于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种抗抑郁药物;而大剂量使用的DA是左旋多巴,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对于你说的引起心率加快的问题,实际上是对药理作用的理解有误。
DA和NA都是强烈的肾上腺能神经兴奋剂,可以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延长心室传导时间,降低自律性,减慢心率,在低浓度时还可以抑制心脏传导系统,这两种神经递质具有强大的正性肌力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但是,这种强心剂的作用是有一定毒性的,过大的剂量可能会引起心跳骤停!这就是为什么左旋多巴需要严格限制用量,服用期间应密切注意患者的心跳及呼吸状态。
小剂量多巴胺(2~5μg/(kg·min))主要兴奋多巴胺受体,扩张肾血管及胃肠道血管,增加心输出量,对心率及血压影响不大。
中剂量多巴胺(6~10μg/(kg·min))兴奋β,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及组织灌注,收缩血管平滑肌的作用较弱,使收缩压升高但不升高甚至降低舒张压。
大剂量多巴胺(10~20μg/(kg·min))兴奋α受体,明显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所以多巴胺的用法可因病人情况而异。如病人原来血压正常,心肌收缩力不足伴肾功能不全,则可用小剂量或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如血压偏低则可中度滴注多巴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病人,收缩压偏低可用较大剂量多巴胺或多巴胺加苯肾上腺素。
对于严重低血容量或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可选择同时应用血管加压药(如苯肾上腺素)和正性肌力药(如多巴酚丁胺)或强的多巴胺,而不宜单独选用多巴酚丁胺。多巴胺可经周围静脉滴注,静脉滴注的浓度不应超过400μg/ml(相当20mg中性生理盐水),否则可能引起局部坏死。苯肾上腺素不宜经周围静脉滴注,因其较强的收缩血管作用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宜选中心静脉滴注。
血管活性药物选择的目的是维持组织器官的有效灌注压,同时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使用时应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据此调整滴速,而血流动力学改变最为敏感、准确的是Swan-Ganz导管监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应注意先补足血容量,并维持正常的内环境,如血糖、电解质酸碱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