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有几个月?
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和月亮运行,发现太阳一年大概12个月左右,而月亮绕地球一圈是29天或30天,所以古人将一年分成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确保阴历与阳历的时间大致相当,这个历法叫阴阳合历。 按照传统说法,一个回归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之间相差约15天,因此每一个节气大约对应太阳赤纬+/-15°,也就是冬至或夏至前后半个月(实际上因为地球轨道不是圆而是接近正圆的椭圆,因此节气实际出现的时刻略有偏差)。那么当太阳到达某个节气时,月球刚好位于太阳与某个恒星之间,此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正好对着观测者(中国)的方向,这种现象就是望。 所以农历月份实际上是季节的代名词,其长度基本上反映季节的长短,但农历每个月的实际天数不固定,这是因为一个月以朔日开始又以望日或者下朔之日结束,如果朔日和望日均处于节气中间则这个月为三十天;否则则为二十三、四天左右。这样安排是为了方便设置闰月以便调整农历的四季和节气时间。 但是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并不均匀而且存在每月三天的盈亏变化,农历中每一年实际包含的天数都不相同——从三百五十四到三百六十六不等 ——这也导致了同农历年份的立春和春节可能不同一天。
公历(阳历)虽然计算比较精确,但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较公转角速度慢很多,且公转而造成的季节变化比自转而造成的季节变化更明显,因而导致公历一年的长度约为365.2422天(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365.2425天),并且随着岁差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历年越来越偏于365.2422而不接近365.2425,长此以往会出现闰年来调整。这种调整方式过于粗糙以至于每隔4年左右就会出现一天的不同。 而农历则是经过长期精密推算得到的,它几乎完全符合季节的变化特点,从而使得春、夏、秋、冬的季节长度基本相等,即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为365.2496天略多于12个节气又少于13个节气,从而使农历季节和公历大体保持一致便于安排农事和其他事宜。至于月份长度则根据阴阳合历的特点来灵活设定,这样就实现了阴阳合历的优点兼收并蓄,同时又避免了两者不足的地方,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