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关艾灸有什么作用?
内关是人体穴位之一,它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也是该经的重要穴位。 内关穴属经络腧穴学中的特异功能穴位(即所谓“准”穴),是测定正压和负压变化最敏感的部位的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参考点。 用现代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内关的作用机制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
1982年,徐景藩等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内关对实验性胰腺炎的影响,发现胰腺炎模型鼠在注射胰蛋白酶后30min出现胰腺组织水肿、出血、炎症细胞浸润;6h达高峰;1~2d逐渐恢复。在此期间,给予内关穴位注射维生素B12,每次250μg,每日1次,或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不注射维生素B12的一组全部缓解,而注射维生素B12的一组仅有部分动物症状减轻。他们得出结论:内关有减轻急性胰腺炎的程度及促进疾病的恢复之疗效。
1984年,卢强等报道用电镜对正常人穴位注射药物后的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针刺或药针刺激内关能使肌浆网(SR)中Ca2+-ATPase活性增加,线粒体内Ca2+含量减少,从而改善心肌收缩性能,起到保护心脏,调节心律之功效。
1991年,马惠萍等通过给家兔持续7d的穴位注射不同浓度维生素B1、维生素B12(含5%葡萄糖溶液2ml),观察其对心肌损伤的保护效果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情况。结果发现较优的治疗方案为低浓度(50μg/ml)的维生素B12,其不仅能明显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还能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心肌梗死面积,并且能够维持心肌细胞膜的结构完整性和正常形态。 张希等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4例冠心病患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上清液中β-内啡肽(β-EP)的水平,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浆和PBMCs上有较高水平的β-EP,且呈正相关;而给予冠心病患者以艾条悬灸治疗(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治疗后患者血浆与PBMCs水平上的β-EP下降,心电图ST段明显回升,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认为艾灸对冠心病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可能源于其对β-EP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