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麦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型如麦粒,味甘、微苦而性凉,故名“麦冬”,是传统中药之一。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认为:“此草冬月叶始生,故曰‘麦冬’。”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得更详尽:“麦冬茎圆直,有节,绿色,光润。叶似麻禾,无芒尖。花白,微红紫色,有紫晕。结子如芋,有壳肉须。根状如蒜,白色,有须。”并指出,“今人以蜜拌蒸者,名‘蜜蒸麦冬’,治肺阴虚劳热。” 中医古籍中还记载了麦冬的别名较多,如京麦冬、浙北沙参、寸冬、淮麦冬、徐长卿等,这些名字的叫法一直使用至今。除中成药外,目前市面上的麦冬,还有野生和人工种植两种。以浙江产的原生态中药材为例,一般分为“怀庆府(今河南焦作)麦冬”和“杭州麦冬”,区别在于产地不同,前者指古怀庆府(治所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所产的麦冬,后者则指杭州所产的麦冬。 从药用价值来看,两者其实各有千秋。怀庆府麦冬味甘微苦,主要归心、肺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之功效,适用于冠心病、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糖尿病等疾病;杭州种麦冬味甘,主要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对干咳痰少、咽喉干燥、口渴心烦等有比较好的疗效。
关于麦冬的药用部位,也有“全草”和“根”之分。以前者的药用部位为例,根据清代吴仪洛等写的《本草备要》中的记载,“凡药分全用,去净泥垢,晒干为度。或蜜炙、酒炙,各随方制。”这里所谓的“分全用”即现今所说的一药多用之意思,将整个药材分成两部分,分别用于不同的病症,而且加工工序也十分讲究。古人用药也是非常考究的。不过,现代的药物学研究并未发现麦冬的全株有毒,因此可以放心使用。但要注意,本品含有黏液质,若过量食用可能会引起腹泻。
作为药食同源的补益中药材,历代古书对麦冬的用法都有详细记载,如唐代食医孟诜所著的《食疗本草》载:“主心病烦躁。”宋代王灼所著的《席上腐谈》中也记载:“治虚劳。”至明代,李时珍总结前人经验,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诸菌蕈,忌油腻荤腥,惟此(指麦冬)独不用,良有深意。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若厚味积腻,邪阻中焦,胃气不和,不能消化,饮食停滞,生湿热疮疖之症也。惟此清淡,专补心经,心主血脉,又主神明。”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不仅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还摸索出很多用药经验,而这些宝贵的财富,正是我们在今天研究和学习传统中医药时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