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虾壳有什么作用?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属淡水甲壳类,分布于亚洲东部及西南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北部等地。因原产于北美洲,18世纪由法国引入日本栽培,19世纪末传入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初进入中国大陆,现已遍布全国主要水域。目前,我国每年约捕捞加工40万吨,养殖和野生产量各占50%左右。 据估算,仅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小龙虾年产量就超过7万吨,消费市场约为全球总销量的1/3;长江下游地区更是聚集了大批的龙虾养殖场和加工企业,产品远销东南亚以及日韩等地。在台湾,甚至建立了完善的“育、繁、推”产业链条,年产量达3万多吨,出口量高达6500多吨。尽管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但进口原料供应充足,加之疫情导致的供应链变化等影响,近期国内部分地区的海鲜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滑,比如小龙虾每斤跌幅超15元,整体售价跌至新低。
近年来,我国对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小龙虾作为特种经济动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个别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然水体面积正逐渐被人工水域所替代,而水产养殖则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小龙虾具有较高营养价值,但其体内重金属含量可能达到或接近国家安全标准,如果摄入过多有可能发生中毒现象,且由于消化道无皱褶,消化功能差,若食物残渣腐败后容易产生毒性较强的代谢产物,食用时最好蒸透煮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小龙虾别名克氏原螯虾,但是其并不是原产于美国的物种。有学者通过基因序列对比研究发现,现在广泛分布在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螯虾可能是来自中美洲的入侵物种,而最早在中国发现的化石则源于白垩纪晚期或古新世早期,据此推测,小龙虾至少已在中国定居了上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