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的作用原理?
这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刚好研究了这个话题,写了一份长一点的解答。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为两小个问题:什么是中频、中频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小问题其实可以合二为一,因为所谓“中频”其实就是指“频率位于音频带与无线电波之间的那些频率”——这些频率有什么特点呢? 简单地说这些频率的特点就是:
1. 这些频率属于我们可听得见的“声音频率”范围;
2. 但是又比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声音频率”要“宁静得多”(这是因为相比声波,这些波在传输和放大过程中能量散失更少);
3. 而又比无线电波低很多,所以又被称为“电子噪声”(因为收音机、电视机都是靠感应电磁波来工作的,这种电信号本身就含有丰富的高频及超低频成分)。 所以中频的特点就在于它兼具了音频和无线电波两者的特性:既包含了足以让我们“听到”的幅度和能谱,又具有足够的自由度让各类传感器、处理器和放大器充分利用。
当然,还有第四大特征,那就是因为这些频率通常都带有很强的环境干扰性,所以中频信号一般都很难单独获取,一般都是以复合的信号形式存在。
那中频有什么用呢? 我们为什么要采集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信号?难道仅仅是由于它们包含有足够多的信息吗? 的确如此!要知道对于一般的电子设备而言,其信号的功率是远远小于噪音水平的(否则设备也无法正常工作和稳定运行了),所以往往需要采用滤波器和传感器等前处理手段提取出感兴趣的中频信号。
而在得到了理想的中频信号后,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了:比如对于语音信号我们可以利用线性预测编码(LPC)从信号中表示出基频成分进而恢复出原始语音信号;而对于非语音信号,我们则可以借鉴信号处理的诸多方法将其从噪声中分离出来并予以进一步的分析。
总之,只要充分掌握了中频的特性及其应用场景,找到合适的方法将其中的信号有效提取并优化,我们就实现了对信息传递对象的准确解读——而这正是信号处理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