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药副作用?
在服药期间,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的不同可分为: 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脏毒性反应、肾脏毒性反应等。 其中,比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有皮疹、荨麻疹、瘙痒;恶心、呕吐、腹泻;肝区不适、肝功能异常;尿量减少、血尿素氮升高、肌酐升高;乏力、头晕、头痛等情况。 对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认为与药物作用机理有关,即药物作用于机体后,通过作用于特殊细胞或特定器官引起相应的不良反应。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且同一个体每次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类型及程度可能也不尽相同。 这与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情况以及个人体质密切相关。
首先,不同人体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就比较差,因此服用同一种药物老年人群比年轻人群的副作用发生率要高一些。 同一类药物所引起的副作用也可能有差别,这主要与该类药物的作用机理相关。
比如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心律失常时一般不会引起明显肝肾功能损害,但若用于高血压治疗则可能会有一定副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虽然可用来抑制炎症、免疫反应,但对于某些疾病所致的休克,其却是最有效的救治药物之一,然而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其可能会导致股骨头坏死。
患者是否同时在使用其他药物也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因为药物之间可能会相互作用,一方面增强疗效,另一方面也会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出现的几率。 所以我们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是药三分毒”的道理,注意合理用药,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也不要过于恐慌,要及时告知医生,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