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烧中药有哪些?
小儿发热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高热惊厥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急症,多发生于3岁以下幼儿,且以6个月~1岁者多见;4岁以上幼儿发生高热惊厥者则少见之。 西医诊断高热惊厥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在明确无中毒性休克及颅内感染等高热惊厥诱因情况下,多次反复发作者,可诊断为易感儿(病后体虚)或复发性高热惊厥。 中医诊疗高热惊厥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奇病论》谓“大人脉虚弱细滑,小孩脉急盛急滑,名太阳中风”,《难经·四十八难》提出“伤寒热病”有“五乱”,即“心乱、肝乱、脾乱、肺乱、肾乱”,并详细论述了五脏“乱”的证候表现,其中肺热乱于上则为咳喘,心火乱于中则为烦躁不安,胃热乱于中则为恶心厌食,脾热乱于中则为腹胀便秘,肾热乱于下则为小便短赤。 后世医家对高热惊厥的病因病机多有阐发。如《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病全书》指出:“壮热、惊厥……此属阳明火热,先侵胃腑,气分热炽,郁而化火,心肝火旺则发热烦渴,阳气被郁,气机不利,络脉瘀阻,玄府不通,致生惊厥。”又如《幼科发挥·惊风论》认为:“惊风之起因,无他,风热暑湿之火自外而入者也。”现代中医文献中,关于高热惊厥的病名与病因病机的记载亦不多见,但多将本病归属“温病”“热病”范畴,并强调“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的致病机理。
基于上述古籍中对高热惊厥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当代中医对高热惊厥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中医学眼中的高热惊厥,其发病机理主要是感受寒邪,寒邪入里化热,热极动风所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虚则阴盛,阴虚则火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若素体阳盛,阴虚不能制阳,阴阳俱虚,则热自内生。内热的产生,可能是由寒凝气滞,气血运行受阻,津液停聚化为炎气所致。气滞则血瘀,痰饮生成,郁而化热,热极则动风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