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香草有什么作用?
说起“香草”,有些人可能耳有所闻,不过大多数人还是觉得十分陌生。其实,所谓的“香草”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香草植物。这些芳香四溢、气味独特、用途广泛的植物被称之为“食用香料”(Spices)或“调味品”(Condiments)。 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先民就开始栽培和使用香料了。《尚书·皋陶谟》中就有记载,皋陶向舜陈述自己功德时说:“熏草,宜臭,奸人而刑;馨竹,以射,庶士监工。”“香”和“臭”是形容香气和味道的同义词。“烧焦的气味”指“臭味”或“恶味”,“带香味的烟气”指“香气”。这两个词语一直沿用至今,如臭豆腐、臭虫、臭袜子和香水等。 除了文字记载,我们从考古发掘中也能找到利用香料的证据。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县西峰村发掘一座北齐时期的墓葬时,在棺木周围发现许多随葬物品,其中有香囊一个,内装有花椒粒,还发现有数株绿色香草。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种香料植物遗痕[5]。
汉代以后,香料的使用更趋普及。在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汉代绣品中,有一块残片上绣着四棵香草,每棵香草上面有九个卷曲的头发状的物体,经考证,这九根发丝可能是表示九节香,而九节香正是我们今天使用的香料——檀香的早期表现形式之一。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东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一枚戒指上有素丝织成的图案,内有镂空花纹,可看到里面的香料。这些文物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汉代香料使用的普遍现象。
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拓宽和加深,一些香料从海外传入中国。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惠山寺新亭记》中描写了惠山寺庙会上的珍奇玩物,其中就有“摩伽陀国(今印度)所产之香”。这种“异香”被制成线香,供僧人烧香所用,显然这是外来香料。至宋代,民间用的香料不仅品种增多,而且来源也更为复杂,除我国自产香料外,还有不少来自异域的香料,如马来半岛所产的沉香、檀香,印度尼西亚所产的丁香、肉豆蔻、肉桂,非洲进口的广藿香和大茴香等等。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收录香料近200种,清代赵学敏编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又收录香料346种,这些香料大多来自沿海各地及亚洲各国,当然也有一些来自美洲和非洲。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对于香料的收集和运用已具备很高的造诣。 时至今日,香料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用品,并渗透到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大家所熟悉的香精、香料,实际上是指香味物质,它是香料工业产品中一种重要类型,是通过溶解在溶剂中再蒸馏提纯的方法制得的混合物,由含量超过80%的有效成份和其他杂质构成。
香料还可分为单方香料和复方香料。单方香料一般指来源于某种植物的花、叶、茎、根的挥发性香味物质及其衍生物,是一种含香量高的香料。而复方香料则是指由两类以上单方香料混合配制而成的香料。它不仅可以保持单方香料的特色,而且还能改善单方香料的味道,使其变得更谐调、丰富、醇厚。复配香料在香料行业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