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营养液有副作用吗?
静脉营养液,也就是临床上常说的“全静脉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是指通过外周静脉通路提供全身营养支持的方法。由于早期的胃肠外营养(total enteral nutrition TEN)常导致患者死亡,所以直到1982年Coppock等才成功实施首例完整的TPN治疗,而到了1990年Spitzer等才发明了可用于临床的完全肠外营养制剂。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以通过导管直接输注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命和健康。
尽管与口服途径相比,肠外营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率较低,高渗糖溶液会导致血糖波动,注射剂型常引起蛋白变性等问题[3] ,但是其优势也很明显,例如可以同时供给热量和营养物质,营养浓度可调控,能够满足特殊患者的需求等。近年来随着对肠外营养研究的深入及制剂工艺的改进,上述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目前常用的肠外营养制剂包括氨基酸注射液、脂肪乳注射液、电解质溶液、葡萄糖注射液以及各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剂等。这些药物在进入患者体内后,经过水解或游离,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糖类、电解质、维生素和水等。
虽然使用方便,但若长期、大量应用肠外营养药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和不良反应。常见的有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反应、脱水、静脉炎、细菌真菌感染等。其中代谢性酸中毒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开始营养静脉注射后4~6h内,表现为腹胀、呼吸急促、恶心、呕吐,严重时可能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4]。在使用肠外营养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