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婴儿是什么意思?
古人对婴幼儿的称呼有很多,“孩”、“童”、“少”多指幼儿期;“孺”、“髫”、“龆”则指童年时期;而“襁褓”指的是1岁左右的婴儿,是用于包裹婴儿的小被子。 但这里要说的“襁褓”可不是这层意思,它是一个古代职官名。 《礼记·郊特牲》曰:“司襁褓,掌天子及太子之袍。”孙希旦注:“襁褓,抱覆婴儿之物也。以帛缕为之,阔四尺,长六尺。”
周代已有专门负责给王室成员裁制“襁褓”的官,称“司襁褓”,由他来承担给孩子做衣、包孩子的职责。 秦代制度,承袭周代,也设有“司襁褓”一职。汉代沿革秦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太仆,秦官,掌舆马。景帝中六年更名执金吾。”
许慎在《说文解字·巾部》中说:“褓,裹褓衣者。一曰小儿尿布。从巾,保声。”原来这“襁褓”最早的意思是指包裹婴幼儿的丝绸或棉布。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汉代的“襁褓”其实已经是一种狭义了——特指“用襁褓裹起来”这件事儿。
晋代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云:“舜生五十年……自投于井,妻惟敬膺,举尸还宫,祝融使鸟,翼敷井上。虞舜上寿,百有二十岁。”这里的“翼敷井上”就是用双手托起并抬起,与“襁褓”二字完全无关。